首页 >> 宁波市情 >> 宁波金融
 
2009年宁波市金融业发展综述 
 
发布机构:    发布时间:2011-02-01
 
    2009年,宁波金融业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政策,按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要求,结合宁波实际,以服务企业促发展为载体,努力优化金融服务,有力地支持经济企稳回升向好的良好发展势头。金融业自身在保增促调过程中积极把握机遇,取得长足发展。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23.61亿元,增长8.5%,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占比18.1%。金融系统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增强,全年金融业上缴地方税收收入38.23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8.8%,比重较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着力保持信贷总量平稳较快增长,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改善外汇管理与服务,有效满足经济发展合理的资金需求,改进对全市开放型经济的金融服务。组织编报和执行信贷增长计划,促进贷款均衡有序增长,一至四季度贷款分别增加629.63亿元、549.89亿元、395.45亿元和325.36亿元。适应未来综合化、国际化发展需要的法人金融机构第四代科技应用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辖内银行以第四代科技应用系统为基准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顺利运行,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其他部分法人金融机构尝试在同业存款、票据贴现等业务中运用第四代科技应用系统定价。结合地方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将全市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企业技术改造等的融资需求加以整合,通报各金融机构,促进银政企联动对接。督促金融机构主动与项目实施单位进行对接,加快贷款审(报)批,通过银团贷款、联合贷款等模式,加大对上述领域的信贷投入,重点建设项目资金需求得到较好满足。探索建立全国首个外经贸企业网上融资平台,在辖区内金融机构与近7000家外经贸企业之间搭建一个常态化的融资对接平台,全年共有11项计2.42亿元的融资需求通过平台成交。积极开展“融资洽谈服务月”、“信贷员进厂下乡”、“小银行进小企业”活动,并组织召开融资洽谈会、产品推介会、银汇贸协作洽谈会等70余次,融资金额180亿元。联合市有关部门修订完善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配合市政府安排2000万元小企业贷款奖励专项资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创新信贷产品,加强对农村住房改造、改建的金融支持,辖区两家农村合作银行创新性地推出“安居宝”等信贷产品,发放“农房两改”贷款3.43亿元。配合市政府安排5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改进对弱势群体就业的金融服务,制定自主创业小额贷款操作规程,通过调整经办机构、扩展新政实施对象、调高贷款贴息额度、延长担保贷款期限、增加自然人保证模式等措施,推动小额担保贷款逐步向个人创业贷款过渡,全市自主创业小额担保贷款余额和累计发放量均列全省各地市之首。在全省率先出台股权、专利权质押贷款实施意见。累计发放股权质押贷款792笔、金额21.62亿元;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贷款18笔、金额5.05亿元。积极推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自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上线运行以来,累计发生质押登记和转让登记400多笔,融资额近120亿元。拓展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开展农村住房抵押贷款试点和林权抵押贷款,满足农村地区多层次的资金需求。全市农房抵押贷款余额6000万元,累计发放269笔,累计金额6031万元。推出渔船捕捞证抵押贷款,解决渔民担保难题,共发放渔船捕捞证抵押贷款3.5亿元。改善区域融资结构,8家中小企业共同发行中小企业贷款集合信托5000万元。加强银保合作,推出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已有49个金融网点为无抵押、无担保小额贷款人的生产经营性活动提供融资服务。充分利用金融风险监测双周报、月报等工作制度,加强对金融机构流动性状况、信贷集中度与信贷结构变化的监测,分析金融机构经营稳健性和金融风险特征,准确把握辖区金融稳定状况。加强对政府类融资平台的监测,重点分析评估政府负债的稳健性。进一步完善民间借贷利率监测,把典当、担保等机构纳入监测范围。对15家涉外企业外贸订单变化、应收账款坏账损失、汇兑损益和存货跌价损失、境外投资损益等情况实施按季监测,分析评估外贸企业风险状况。对全市金融稳定状况实施全面评估,就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房地产金融风险等热点问题,通过压力测试等实施定量分析。强化对辖区国有银行分支机构以及农信社改革情况的监测和跟踪,重点关注辖内农信社产权重组、对外投资、不良贷款变动以及辖内行社业务合作等情况,评估改革进展、成效和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积极探索金融稳定合作机制,牵头市有关部门召开宁波市金融稳定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分析影响辖区金融稳定的因素,增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合力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启动农户信用档案电子化和信用评分试点工作,共建立农户信用档案 20.37万户,评定信用户9.92万户;9.98万农户得到贷款,余额122.61亿元。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至2009年末已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 43358户。主动开展小企业客户营销,各金融机构对已建立信用档案库但尚未取得贷款的小企业名单,积极组织基层网点查询,显著提高信用档案的应用效率。运用信用档案+信用评级模式,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决策提供有效的辅助手段。全年共对316户建立信用档案的中小企业开展信用评级,其中171户已贷款企业评级后增加贷款,134户原未贷款企业评级后获得银行信贷支持。扩大非银行信息采集,协调电信公司将电信缴费信息纳入信用信息数据库,已采集企业环境违法行政处罚、企业欠薪、企业及个人法院判决等各类信息6456条。扩大银行风险信息共享系统覆盖面,采集到房地产抵押查封、电信欠费、银行卡风险、缴库及滞纳税、部分企业资信评级、空头支票处罚、外汇年检、质监信用等12类信息约660万条。组织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宣传月”、“诚信兴商宣传月”、“外汇新政与企业汇率避险服务宣传培训月”、“征信知识宣传周”、“全民普及反假货币知识”以及银行卡安全用卡等一系列宣传活动,通过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知识片等多种形式,提升城乡群众金融素质。继续在地方主流媒体实行“每周一报”,并推动在全国性主流媒体上的宣传,围绕产业转型中的金融支持、探索中小企业融资新举措、金融IC卡试点、支付密码器技术、物流金融与航运金融发展等主题在《中国金融》、《金融时报》等媒体进行专题宣传。加强舆情监测和网上评论,对市民卡、信用信息保护、银行卡资金被盗等市民关注的报道及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依托金融标准跨行业多应用和快速支付应用技术,推进市民卡工程建设,至2009年末已发行市民卡13.7万张,签约商户4763家,金融POS机改造11144台,涉及餐饮等14个行业,有10条主要公交线路可受理市民卡。中国银联、商业银行和通信运营商在金融IC卡多应用领域上的首次携手,通过在金融IC卡上集成手机SIM卡功能,使手机具备金融功能,在国内首创金融IC卡手机多应用业务。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对宁波金融IC卡建设给予充分肯定,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宁波金融IC卡进行深度报道10余篇。开发运行宁波市银行卡特约商户收入资金入账系统,商家刷卡收入的销售资金回笼由2天到账提高到1天内到账,涉及商家6000多家,日均清算资金约1.8亿元。开展第四届宁波市银行卡刷卡有奖活动,推进银行卡业务快速发展。提升个人支付结算服务水平,辖内38家银行开通同城个人跨行通兑业务,实现“付费通”业务全市城乡全覆盖,有效缓解银行“排队难”问题。积极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制定便农支付工程方案,探索在乡镇建立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站、实行挂牌服务的新模式,ATM与POS机的乡镇布放率已分别达到89.84%、100%。优化出口退税流程,在国库环节上实现退税凭证无纸化,并借助实时清算系统和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系统,实现出口退税资金审核“1小时办结”和划拨实时到账。通过同城电子票据交换系统汇划预算收入与国库会计核算系统的对接,实现财政部门征收的非税收入、海关部门征收的海关税收等全部预算收入的全面电子化处理。密切配合公安机关开展打击制贩假币犯罪“09行动”,协助破获案件22起,其中5起为特大假币贩卖案。加大对银行卡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组织开展整治银行卡违法犯罪“银盾行动”,对信用卡套现商户(尤其是异地套现商户)进行专项清理整治,规范和净化银行卡用卡环境。简化账户年检手续,将银行机构在“信用浙江”、“信用宁波”网站披露的企业年检信息作为账户年检的依据,年检率100%。加强支票信用管理,借助同城支付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简化空头支票行政处罚流程,缩短处理周期,实现零行政纠纷。切实履行反洗钱社会责任,开展大额现金监测分析工作,发现可疑现金交易线索 51条,向公安等部门移送14起可疑线索,协助公安部门破获一起特大集资诈骗案。全面实施出口收汇网上核销,并对信誉良好、无违法违规记录的出口企业逐步开通自动审核功能,实现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核销手续,网上核销率达99%以上。简化出口收汇联网核查管理和进出口收付汇差额核销手续,适当放宽远期收汇备案条件,确保企业能及时得到出口退税。改革贸易进口付汇异地备案制度,在长三角地区实现“一次备案全年有效”,全年共有42家企业办理1279笔登记付汇业务5.75亿美元。继续推进境外放款业务试点,共审批通过13笔境外放款申请,累计放款金额2718.84万美元。调高出口企业预收货款和进口企业延期付汇的比例限制,有效满足企业预收货款和延期付款的额度需求。简便企业进口预付货款的流程,等值3万美元以下的预付货款不再纳入比例限制,70%以上的预付货款超比例企业可直接到银行办理超比例预付货款业务。简化贸易信贷和境外投资外汇审批程序,下放外商投资企业异地开立资本金账户审批权限,首开产权交易外汇账户。改进外商投资企业年检工作,建立会计师事务所“代申报”外汇年检机制,提高外汇年检数据质量和工作效率,辖内6199家外商投资企业参检,外商投资企业参检率和通过率均达到98.38%。灵活运用短期外债指标,通过调剂、增拨等方式,满足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需求。开展“外汇新政与企业汇率避险服务宣传培训月”活动,通过政策宣讲、编写发放企业汇率避险和银行外汇产品介绍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企业汇率避险意识和能力。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编写《外汇法规与外汇检查典型案例》,组织召开“外汇诚信经营座谈会”,加强对社会公众和各涉汇主体的宣传和教育,引导诚信经商、诚信兴商。打击违法违规外汇活动,全年共立案查处各类外汇违法案件71起。各金融机构在外汇业务经营中积极履行代位监管职责,促进辖区外汇业务的规范有序。
  宁波银监局督促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落到实处,科学安排信贷投放领域和投放节奏,加大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准确把握有保有压、风险防控原则,严守风险底线,确保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根据政策传导的主要内容、传导对象、时间要求,灵活运用各种监管手段,确保监管政策及时、准确、完整地传导至银行各工作层面、各专业条线、各运行环节。要求各行针对不同发展状况的企业,有区别的予以信贷支持,有效配置信贷资源,在做好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基础,加快信贷投放,增强银行支持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管理。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争取对监管政策的支持和理解。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走访频度和深度,宣传监管政策和明确监管底线。防范贷款挪用和违规进入房市、股市风险,下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开户企业资金流入证券市场登记报告制度》。强化授信管理,规范贷款资金用途,重点检查贷款“三查”落实情况。切实加强票据融资业务监管。组织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开展票据业务风险排查,并对5类、18家机构银行承兑汇票风险控制、贸易真实性、操作风险管理等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及时下发风险提示,督促机构整改、问责。严格要求机构加大不良贷款管理工作。加强不良贷款台账管理,建立健全台账监测机制;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加大进度督导与考核力度。完善供需对接机制,满足小企业融资需求。引导银行调整小企业服务架构,建立53家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实现融资供需主体对接。鼓励银行根据小企业融资需求特征,合理设置贷款运作模式、简化业务流程,实现产品功能和信贷需求对接。联合市民营企业协会、东南商报社举办首届宁波市中小企业融资洽谈会,实现小企业贷款供需信息对接。发挥行政引导作用,强化法律保护体系,严格实施社会信用管理、加大违约成本、提高社会公众诚信意识。指导宁波市银行业协会开展工作,切实发挥协会行业自律作用,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控,把信息科技风险纳入到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之中。主动做好金融维稳工作,重点围绕高风险贷款退出、协解人员上访、理财投诉和信用卡风险等热点问题,加强舆情监测和引导,避免形成不利的舆论氛围。丰富现场检查方式。运用委托审计和项目外包的方式,对机构进行授信业务专项现场检查。举行三方会谈,达成落实整改共识。提高现场检查针对性。先后开展“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政策执行检查、票据业务风险排查、房地产贷款检查、个人贷款资金流入股市和信用卡业务的一系列现场检查,全年共派出现场检查组67个,累计检查工作量6168人天,共检查银行业金融机构552个,涉及违规资金32.05亿元,提出整改意见435条,责令处分47人。狠抓现场检查整改力度。大力推行现场检查整改落实跟踪制度,持续跟踪监测现场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通过约见高管层进行审慎会谈、着手建立现场检查问题库、开展后续检查等方式,督促机构加大现场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力度。持续优化监管模式。将亮底监管模式作为持续监管的运作平台,分监管目标设定、执行和总结评价三个阶段抓好与银行管理层的交流和沟通。扩大承诺监管实施范围,细化承诺监管的指标体系,增加承诺现场检查的深度和广度,并对2008年承诺监管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在推行承诺监管的9家股份制银行中,承诺监管指标基本实现,达到预期效果。成立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人员参加的重点行业监测分析小组、集团客户分析小组,对七大行业跟踪监测分析,实现行业信息共享。大力推动银土信息共享,有效防范土地抵押贷款风险。促成10家试点机构分别与市国土资源局签订《银行国土信息查询服务协议》,成功地搭建起银行与国土之间的沟通桥梁。强化案件防控意识。将案件防控工作要求纳入监管工作交流内容,组织监管处长开展专题讲座,督促银行树立案件防控不能松懈的意识。组织召开风险监管暨案件防控工作会议,通报案件防控严峻形势,严密部署案件防范的工作重点。同时,成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案件防控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启动案件三年“防控治理活动”。加强跟踪监测,督促落实监管措施。加强对银行日常业务开展的分析与监测,严格案件防控要求的落实,狠抓执行效果。
  宁波保监局引领保险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不断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创新监管手段和方式,加大市场整顿规范力度,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制定出台《宁波市保险机构分类监管暂行办法》、《宁波市寿险分支机构监督管理指导意见》,推进保险机构实施分类监管和标准化建设。推行赔款零现金支付制度,全面终止委托汽车销售商、修理厂查勘定损和代为理赔行为。印发《关于加强投连险风险管理的通知》和《宁波寿险业应对银行保险群体退保工作指引》,行业防风险能力逐步增强。大力推行车险“见费出单”制度,开展车险存量保费清收工作,全年共清理车险存量应收保费1.06亿元。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工作方针,针对影响保险业发展的非理性竞争、销售误导、财务数据不真实、电话扰民等违规问题,以车险、企财险、银行代理以及电话销售业务等为重点领域,全年共派出监管干部114批次,对35家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进行专项现场检查。建立打击“三假”(假机构、假保单、假赔案)工作的责任追究和信息报送制度,组织对行业“三假”案件易发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排查;合作建立宁波市公安局驻保监局联络室,形成打击“三假”合力,共同探索构建预防和打击保险违法犯罪活动的长效机制。先后出台《宁波市寿险行业规范化服务指引》、《宁波市车险理赔服务指引》等文件,推动保险服务的进一步规范化。督促各公司建立健全理赔给付服务质量回访制度,加强理赔服务行为监管;推行车险理赔客户回访制度和重要理赔指标报告制度,组织车险事故出险现场的服务测试,受到消费者的普遍好评。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建立完善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调解机制。现场成功调处20多起信访事项,涉及金额约30万元。同时,做到有诉必查、查完必处。共受理各种保险投诉的来信、来电、来访案件336件,处理336件,办结率为100%。
 
----------------------------------------------
    本信息已访问:2933
----------------------------------------------
版权所有:中国宁波史志网        
主办单位:中共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    
                    宁波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