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志研究 >> 方志编纂研究
方志研究
方志编纂研究 
 
传统学术、现代学科与地方志编修 
 
发布机构:    发布时间:2013-07-03
 

现代学科形成之前,地方志是中国传统学术“四部之学”中“史部地理类”的学问。编修地方志,除了“史部地理类”内部的相互借鉴之外,还多借鉴“四部之学”其他学问。
中国传统学术及其知识系统,主要集中于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之中。根据左玉河的研究,“四部之学”不是指经、史、子、集四门专门学科,也不是指经学、史学、诸子学和文学,而“是指经、史、子、集四部范围内之学问,是指由经、史、子、集四部为框架建构的一套包括众多知识门类、具有内在逻辑关系之知识体系。这套‘四部’知识体系,发端于秦汉,形成于隋朝,完善于明清,并以《四库全书总目》之分类形式,得到最后确定。” 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史部地理类的内容有总志、都会郡县志、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纪,等等。地方志是在融合地记、图经、古迹考、杂记、游记等各家特征之后才形成自己雏形的。而地方志的基本的面目的确定,则还有赖于四部之学其他学问的定型作用。
方志大家章学诚考察地方志的历史规律后认为,四部之学中有三方面的学问对方志基本面目的形成至关重要,即纪传正史、律令典例和文选文苑:“凡欲经纪一方之文献,必立三家之学,而始可以通古人之遗意也。仿纪传正史之体而作志,仿律令典例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征,三书相辅而行,阙一不可;合而为一,犹不可也。” 在《四库全书总目》中,纪传正史属于史部正史类的学问,包括廿四史。律令典例属于史部职官类、政书类学问,包括官制、官箴、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等内容。文选文苑属于集部的学问,包括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地方志经纪一方之文献,确立了自己的基本面目,靠的就是借鉴以上所有的知识门类和知识系统。
但在地方志的编修实践中,四部之学方方面面的学问都对地方志的编修产生积极的影响,地方志所“仿”的内容绝不止纪传正史、律令典例和文选文苑三方面。洪亮吉《乾隆〈登封县志〉叙录》说《登封县志》:“仿侯瑾《汉皇德记》等,述皇德第一”,借鉴的是史部编年类、纪事本末类等内容;“仿赵明诚《金石录》,述金石第二十六”,借鉴的是史部金石类或子部谱录类的内容,“仿《后汉杂事》、《晋朝杂事》等,述杂录第二十七”,借鉴的则是史部杂史类、载记类的内容。 宋周淙撰乾道《临安志》,卷二设有“诸子目”,显然借鉴了子部的内容。明杨循吉撰的《吴邑志》,第二卷是“吴国本末、史考一、经考二”,涉及本末类的内容之外,还涉及史部的史评类以及史部的目录类或经部的内容。

在晚清‘经世’思潮盛行、西学东渐大潮的深刻影响下,按照西方近代分科观念与分科原则,以及西方学科门类与知识体系,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农科、工科等为骨干的“七学之科”建构了起来,传统学术中最重要的经史之学被消融在“七学之科”的“文科”之中。七科之学的具体定型时间,左玉河认为是在1913年。这年年初,以蔡元培为教育总长的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了《大学令》、《大学规程》,对大学所设置的学科及门类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大学取消经科,分为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农科、工科等七科。这是一次学制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近代中国在学科建设上,开始摆脱经学时代之范式,探索创建近代西方式的学科门类及近代知识系统。” 七科之学的确立,表明现代学术与现代学科的形成。
现代学科形成之后,地方志属于文科中历史学的内容。在1913年颁布的“七科之学”方案中,历史学与哲学、文学、地理学四门学科并列。有些时候,地方志还成为图书分类中独立的一项。陈乃乾编辑的《南洋中学藏书目》将旧籍分为14类,地方志乘成为其中之一类,与周秦汉古籍、历史、政典、小学、金石书画书目、记述、天文算法、医学术数、佛学、类书、诗文、词曲小说、汇刻并列。美国杜威十进分类法引入后,孙毓修将中外图书分列22部,地方志属于“历史地志部第五”。刘国钧将图书分为九大部:总部、哲学部、宗教部、自然科学部、应用科学部、社会科学部、历史地理部、语言文学部、美术部。地方志属于“历史地理部”之“地方史志”。总之,进入现代学科知识体系之后,地方志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它从原来史部地理类中走出来,成为现代历史学中的单列一项,不再进入现代地理学科。
现代学术及现代学科形成之中和定型之后的地方志,廊庑渐大,院落深深,一如既往地光大自己博采众长的传统,不但借鉴传统学术的学问,而且借鉴现代学科的学问。
清光绪时的黄绍箕“部颁乡土志例目”称赞《奏定大学堂章程》“于格致则讲乡土之动物植物矿物”,认为这也是编修乡土志所应该具有的内容:“惟乡土之事,为耳所习闻,目所常见,虽街谈巷论,一山一水,一木一石,平时供儿童之嬉戏者,一律指点,皆成学问。……故必有乡土志,然后可以授课。” 黄氏提及的格致,即格致学,亦即后来的科学。明末徐光启在翻译西方书籍时,把“science”译成“格物穷理之学”,后来简称为格致、格物或格致学。“日本1870年将‘science’译成‘科学’。二十世纪受日本影响中国也将‘science’译成‘科学’。经关键词统计分析表明,1895年以前中国知识分子几乎毫无例外地用‘格致’指涉西方‘science’。 ‘科学’取代‘格致’是突然发生的,突变点在1905年。从此,‘科学’成为‘science’的唯一译名,‘格致’一词迅速消失。” 由此可知,凡在1905年之前涉及格致与地方志关系的文献,都有可能用作地方志借鉴现代学科的例证。
清末民初所修的地方志,除了西方地质学、动植物学的内容得到较多反映之外,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的内容也得到较多的反映。光绪《顺天府志》天文表的编纂宗旨是:“以晷占天,以表量日。经度纬度,立法缜密。远近高下,得诸实测。勿言占验,流于方术。” 是志的天文表,“求太阳高度、太阳方位、昼夜时刻、昏旦更点时刻,皆以黄赤大距本处北极高度为立算之本。是书遵《考成后编》黄赤大距为二十三度二十九分……” 《考成后编》,即《历象考成后编》,清乾隆七年六月编成。是书在《历象考成》的基础上编成,而《历象考成》则是修改汤若望《西洋新法历书》而成。《历象考成后编》第一次运用了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一、第二定律。由此可见,光绪《顺天府志》,不但开拓了题材,以现代天文学的内容入志,而且还借鉴了现代天文学的思想和方法。1917年,邓之诚在《省志今例发凡》提出“地势图”原、隰、坡、陀滨海者列沿海图,岛、澳、湾、港风向潮流列分图,具有现代地理学的概念。同时他又建议设立“气候物产图”,以现代的气候学的概念易以传统方志的“灾异”的概念。
民国中后期,由于现代学科的全面普及和深入人心,地方志编修不但借鉴传统学术缺乏的学术门类的内容,而且借鉴从中国传统学术中转化为现代意义的学术门类,如中国历史学、中国文学、文字音韵学等。民国二十四年李泰棻纂的《阳原县志》,首创党社、产业、生活等门类,显然借鉴了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思想、方法和内容。民国三十三年黎锦熙纂《洛川县志》,提出新修方志有四用,其首用是“科学资源”:“谓于其地之地质、土壤、山势、水文、气候、生物、以及人文社会、历史语言,皆须纯据科学,作一番精密之调查,详确之记载,此学术文化上之贡献,所关不仅一邑以及一国也。” 黎氏关于“科学资源”论述,表明地方志编修的崭新观点:分类借鉴现代学科的分类,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旧有的门类和新拓展的门类都要纯粹出于科学的研究,即旧有的门类要有新的题材、思想和方法,新的门类要拓展和引入;编纂理念、方法符合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编纂的志书要有学术价值。稍后的吴宗慈主修《江西通志》时写下的《修志丛论》,其中有一节专门论述修志中的“新科学”问题,与黎氏提出的观点是相通的。《通志中之新科学》指出,前人所作氏族志,专重望族,而今日虽也用氏族之名,但内容应当迥异,必须写出民族迁移、生存、独立、合作等等内容。至于方言、昆虫草木等内容的调查,也要“纯粹出于新科学之研究,于古无前例者也。”

地方志编修,在“四部之学”时代,要借鉴各种传统学术的学问,在“七科之学”时代,既要借鉴各种传统学术的学问,又要借鉴各种现代学科的学问,这是由地方志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地方志的基本特点是:从取材范围来说,具有地方区域性和通史性;从题材的加工方式来说,具有著述性和编纂性;从题材的表达方式来说,具有志书体例性。地方区域性和通史性的特点,决定了地方志的取材内容必须是博物的、全面的,即地方志必须遵循搜集、保存史料全面化的原则,凡时代赋予它取材视野内的所有题材,它都将撷取和利用。著述性和编纂性的特点,决定了地方志题材的加工方式必须是合乎历史逻辑的史料汇辑,即地方志必须遵循梳理、处理史料合理化的原则,凡时代时代赋予它的思想、观点、理论和方法,地方志都要加以借鉴和利用。志书体例性的特点,决定了地方志的表达过程必须是多元体例的志书体例化,即地方志必须遵循阐述、表达史料志书化的原则,凡时代赋予的多元体例,地方志都要加以变通和融合。以上所谈到的地方志的内容取材、史料处理和题材表达的三大原则,为便于记忆,可概括为三句话十二个字:博物内容、历史逻辑、方志体例。
现代学科形成之后,中国传统学术中好多知识门类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就拿史部来说,纪传体正史、职官、政书、通典等都被新型的历史著作所替代。惟有原来属于史部地理类的各知识门类,都以地方志的形式大行于天下。有省市志、县区志、镇乡志;有山志、河志;有各种各样的其他专业志。中国传统学术的一些知识门类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是复杂的,本文没打算探讨。而地方志非但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大行于天下的道理却很简单,那就是地方志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地方志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不断地与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知识世界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具有有序发展的充分和必要的条件,所以充满生机和活力。

地方志的内容取材、史料处理和题材表达的三大原则,决定了地方志向传统学术、现代学科借鉴的三大方向:借鉴内容、借鉴思想、借鉴体例。
地方志向传统学术、现代学科借鉴内容,不但要借鉴它们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而且还要借鉴它们所反映的事物的运动过程。承载氏族信息的谱牒,《汉书.艺文志》中列在数术略“历谱”类中,与历法算术书并列,属子部。梁元帝萧绎著书目《金楼子?著书篇》中也把谱牒放在子书所在的丙部。至《隋书.经籍志》,谱牒归于史部。《四库全书总目》中则从史部中删掉了谱牒的类目。《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总叙”交代了原因:“旧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后谱学殆绝,玉牒既不颁于外,家乘亦不上于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 尽管“四库全书”中没有“谱牒”,但是谱牒作为传统学术一门学问则是毫无疑义的。地方志编修借鉴和运用谱牒的内容,在章学诚《永清县志》、余绍宋《龙游县志》之前,是非常少见的。章学诚在《永清县志》中创立了氏族表,余绍宋在《龙游县志》中则作有氏族考。余绍宋氏族考反映谱牒内容更为全面系统,不但反映了始迁之祖、始迁之地、始迁之由、世系、源流、氏族名人以及谱牒名称、卷数、创修谱者等谱牒的基本要素,而且还反映了氏族的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对此,梁启超有高度评价:“越园之氏族考,根据私谱,熟察其移徙、变迁、消长之迹,而推求其影响于文化之优劣,人才之盛衰,风俗之良窳、生计之荣悴者何如。其义例为千古创体,前无所承,其功用则择社会学之秘奥,于世运之升降隆污,直探本源。”
地方志向传统学术、现代学科借鉴思想,既要借鉴其宏观的理论,又要借鉴其具体的方法。黄炎培《川沙县志》“大事表”,列一县大事之外,同时取国内外大事参考。这一做法,是学习《资治通鉴》史学思想的一大收获:“温公通鉴,先作长编,其与刘道元书,谓长编若成,虽正史遗逸不足患矣。”因为这样的长编,合乎史之为用,能明因果。因此,一地大事表,若要做到因果分明,则必须明白“一地方治乱盛衰,往往根于其国运,苟地位特殊,或且进而随世界大局以为转变,治方志者仅仅着眼于所在一隅,而不驰神全国乃至全世界,则所窥见之因果关系,必失之偏隘,而莫能真确”,在列一县大事表的同时,必须取国内外大事并列,以广参证。 黄炎培《川沙县志》“大事表”,以“史之为用,明因果而已”的史学思想为指导,构建了参列国内外大事的具体方法,是地方志借鉴传统学术思想方法的成功范例。地方志借鉴现代学科也要理论、方法并重。《台湾省通志稿》中有“同胄志”,是前所未有的志目,特别记述了台湾地区各个少数民族的内容,运用了民族学、人类学等理论,分析了民族起源等有关等有关人类学和民族学问题,具体的方法则借鉴了社会学的社会调查法和人类学的田野作业法。
地方志的体例,是志书内容的特有表达形式,主要包括篇目结构和体裁。从方志的发展史来看,地方志的篇目结构非常丰富和多变。平列分目体平列排列门类,两级分目体大门类下分细目,纪传体模仿正史,把门目归属于图、表、纪、略、传。三书体,即“三书、四体、八门”,章学诚创。三书,就是志、掌故(档案)、文征(文献、文艺)。“志”是著述体,“掌故”和“文征”为编纂体。志仿纪传体正史,下设纪、谱、考、传等四体;掌故为政府颁布的制度和收藏的档案材料,按类编选,与志相辅;文征辑录的是各种文献、艺文等原始资料。古代史籍所谓“著述与比类”或“撰著与记注”,就是著述与资料汇编相结合的方法。八门,即:编年、方舆、建置、民政、秩官、选举、人物、艺文,为志书的门类。进入20世纪,地方志借鉴现代史学,采用章节体体例,比较早的章节体志书是民国二十年的《天津志略》,全书20编,下分若干章,章下分节。
如果说平列分目体、两级分目体、纪传体、三书体是传统志书的四种典型的篇目结构,那么属于现代史学体例的章节体又是怎样被志书体例化的呢?章节体是分章分节叙述历史事迹的史书体裁,中国史学著作较早使用的是1904年夏曾佑所著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其特点是既能分门别类的叙述历史事件,又能完整地叙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史学章节体的志书体例化,就是地方志变通史学章节体,融合传统志书的体例,使其适应地方志内容的充分表达。地方志借鉴史书章节体横排类目、纵写史实的表达形式,用来容纳一个区域全面的史料,传达汇辑史料的历史逻辑,因此入于志书的章节体的功用,已经变通了记录和解释历史事件、完整地叙述历史事件的联系、揭示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史学章节体的功用,而与传统志书四种典型的体例多有相通之处,史学的章节体在不知不觉当中已被志书体例化了。
地方志体裁借鉴传统学术、现代学科的体裁,同样重要的也是要将其他体裁“志书体裁化”,即把其他体裁变通为能够网罗、容纳、表达合乎历史逻辑的区域全面史料的体裁。以上谈到的黄炎培《川沙县志》中的“大事表”,以时间为序,网罗和容纳一县上千年的大事资料,借用“表”的表达形式,非常成功地将史部编年类所用的体裁转化为适合表达地方志内容的一种体裁。方志中设“概述”,是一轮修志中借鉴现代学科的思想和方法的一个成果。虽然,概述的性质好像与传统方志的本质特点有些格格不入:传统方志要求所有内容入编入目,概述却独立成篇;传统方志横排竖写,概述却不受横排竖写限制;传统方志要求平实叙述,叙而不论,概述却可以直抒胸臆,夹叙夹议,甚至提倡文采斐然;传统方志可以采用图、表体裁,概述却不用图、表。但是概述有序、有重点地铺排史料(尽管是概括化地铺排)这一点,还是合乎方志表达内容的要求的,因此概述入志,也已经志书体裁化了。

全国首轮修志,地方志借鉴传统学术、现代学科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地方志借鉴传统学术、现代学科内容,如传统学术中的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等内容,现代学科中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地质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气象学、社会统计学、教育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学、美学、语言学等内容,都得到拓展。《绍兴市志》第三十二卷以意识形态入志,设“名家学术思想”,介绍了绍兴历史上的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教育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语言学家等的学术思想,借鉴运用了传统学术中易类、春秋类、书类、四书类、实录类、方志类、目录类、儒家类、道家类、释家类、术数类、艺术类、总集类、别集类等内容和资料,又借鉴运用了现代学科中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文学、语言学等内容和资料。
首轮修志地方志借鉴传统学术、现代学科方法的力度也较大,如借鉴传统学术编年体的思想和方法,确立大事记;借鉴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生产关系内容进行有机的叙述;借鉴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方法,调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密切联系事物的本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并用数字语言尽可能精确地表述出来,等等。安徽《萧县志》以艺术学中的艺术流派理论为指导,将“书画艺术”单独成篇,全面叙述“龙城画派”历史;浙江《象山县志》“方言”部分,依据现代语言学和现代汉语的理论和方法,以语音、语汇、词法、句法为框架搜集资料、叙述内容。首轮修志中诸如此类借鉴新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现象,非常普遍。首轮修志特别重视把借鉴现代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作为加强志书科学性、整体性、逻辑性的有效途径。胡乔木先生在谈到新方志的科学性的时,提出新方志要力求表现出多门类的相互关系,但这种相互关系研究不能在地方志里面展开,而要研究各种学科:“从历史学,各种专门的史学、史料编纂学、自然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到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也可以作为人文地理学一部分)、社会统计学、社会学、民俗学等。” 魏桥先生认为学科的综合性是地方志最基本特性之一,地方志借鉴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解决了地方志编写中的难题:“有的地方志引进了政治经济学的原理,比较妥善地解决了经济编的编写问题。有的借用现代数学、测绘的原理和知识,解决了志书中图表的精确性。” 《如东县志》(修订本)评论会纪要指出,《社会编》的编写,应参照社会学的内容、理论和方法,使之更富于科学性。
首轮修志地方志借鉴传统学术和现代学科的体例,篇目结构普遍借鉴现代史学的章节体,体裁上借鉴传统学术编年体而成地方志的大事记、借鉴现代学科多用的概述而成地方志的概述、综述和无题小序。图、表两种体裁的创新,则得益于现代数学、测绘学、摄影学等学科。
全国二轮修志,为适应地方志反映时代特色需要,也为适应国内外用志者使用地方志的需要,地方志借鉴传统学术和现代学科当有新的探索和突破。根据全国二轮修志的已发表的观点与同行的编修实践,结合本人的认识和体会,我认为地方志借鉴传统学术、现代学科的内容,应在以下一些方面有所拓展:一、与现代人的观念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古代题材,应借鉴传统学术的内容,加以利用。如当代盛行纂修宗谱、家谱,那么当借鉴传统学术中的谱牒内容。当代社会重视经济收入和分配制度,那么编修古代部分的内容,可借鉴传统学术中有关官吏俸禄和百姓收入的内容。二、一轮修志中忽略或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写的内容,可借鉴传统学术、现代学科重新寻找题材,如野史中记载的奇人、怪人和能工巧匠等,可视情况立传或作简介。又如民国时的内容,一轮修志中是非常缺乏的,可以借鉴现代学科的研究,拓展这方面的各种题材。比如参考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的《民国时期保甲制度研究》,就可以拓展民国保甲制度的内容了。人民公社的内容,一轮修志中也是非常缺乏的,在调查史实的同时,参考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的《农村人民公社史》,对于拓展这一历史时期内容显然会有很大帮助。三、改革开放的内容,特别是经济转型的内容,是本次修志的重点,可参考这方面的前沿学科,拓展题材,如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的《社会转型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的《中国经济转型与经济政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的《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的《产权与制度变迁》等。四、有关时代主题的内容,如以人为本、重视人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等,应借鉴人类学、人口学、民俗学、生态环境学等学科,拓展人种、躯体、健康、性格、智力、家庭、村落、衣食住行、口传文化、民间工艺、城市生态、湿地等题材。地方志借鉴传统学术、现代学科拓展题材,要特别重视借鉴前沿学科、边缘学科,因为它们拓展研究对象非常敏锐快捷,总是能在第一时间里反映时代的一些本质特征。
二轮修志,由历史发展和时代主题所决定,地方志的基本特征将会强调历史厚重感、历史动势感和学术性,地方志的内容将会强调人文性、民生性,地方志搜集资料和处理资料将会强调现场观察和社会调查,地方志表达题材将会强调宏观上的统领性、逻辑性与微观上的精审性、深刻性。因此,地方志借鉴传统学术、现代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会特别要重视借鉴历史学、文献学、人类学、人口学、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等原理和方法。传统学术中的实录,在保持皇帝编年为主线的同时,又在适当的时机插入大臣的传记,其君臣“一条鞭”的思想和编年传记结合的表达方法,对地方志编修宏观和典型叙述相结合、以事系人的写法一定会有借鉴作用。借鉴传统学术、现代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既要借鉴有宏观指导意义的理论思想,又要借鉴搜集资料、处理资料、表达资料的具体方法。历史学法国年鉴派学派把历史看成是综合的过程,提出了描述全景历史的理论,借鉴这个理论是借鉴宏观的指导思想。地方志搜集资料时采用问询法、现场法、观察法、实验法、隐蔽法,处理题材时采用描述法、解释法等,借鉴的是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具体方法。结构社会学或行动社会学,把“事件”仅当作一般性的过程或某种类型的特例,因此叙述、分析事件简化为结构或行动。事件社会学则认为“事件”是复杂的,事件意味着关系,因此叙述、分析事件要把关系和事件结合起来,以反映事物的复杂性和精微性。借鉴事件社会学叙述、分析事件的这一方法,是地方志向现代学科借鉴表达题材的具体方法。
二轮修志地方志借鉴传统学术、现代学科的体例,在篇目结构方面,将会在统领性与逻辑性方面有更高的要求,章节体、条目体及两者的结合,会普遍运用,因此,地方志将继续优化史学的章节体之外,还将借鉴辞书学、年鉴学的条目体。在体裁方面,凡是有助于表达复杂性、精微性的传统学术、现代学科的体裁,地方志都有可能借鉴,如实录、起居注、调查报告、口述历史、田野考察报告,等等。

(原载《宁波史志工作简讯》第45期)

 
----------------------------------------------
    本信息已访问:7475
----------------------------------------------
版权所有:中国宁波史志网        
主办单位:中共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    
                    宁波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