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以史为鉴 >> 史海一叶
以史为鉴
史海回眸  史海一叶 
 
张爱萍将军在宁波指挥解放一江山岛 
 
发布机构:    发布时间:2009-06-02
 

    毛泽东说:“一江山岛登陆作战,打得很好!我军首次联合作战是成功的。”
    一江山岛解放的第二天,宁波、杭州等地隆重集会,庆祝胜利。
    当年的《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欢呼人民解放军在浙东沿海取得的胜利!”


    50多年前,浙东沿海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战斗,这就是一江山岛登陆战!也是我军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登陆作战。这场战争取得的胜利,在我人民解放军战史上占有特殊地位,这是人们皆知的事。但是作为这场战争的前线总指挥张爱萍将军,为什么要把指挥部设在宁波?他在宁波如何指挥这场战斗,又经历了那些困难却鲜为人知。本文试求在全市人民热烈庆祝宁波解放60周年之际,把它披露出来,以飨读者。

    一、张爱萍为什么要把军委浙东前线指挥部设在宁波
   
    那是1953年底,在杭州召开的中央军委会议上,毛泽东再次指出,朝鲜停战了,我们可以腾出手来准备解决台湾问题了。这事和时任七兵团司令兼浙江省军区司令张爱萍的思想很一致,早在1951年3月,刚刚调任华东军区参谋长的张爱萍,就把解放大陈岛和浙江沿海岛屿列入了自己的计划。7月,陈毅把他叫到上海,要他主持研究浙江和福建沿海岛屿问题,这正好是不谋而合。不久,在张爱萍的主持下,提出了一个“从北往南打”的作战方案,旨在首先解决大陈岛,然后依次由北向南,逐个由小到大,解放浙江沿海岛屿,然后接着一直到解放福建沿海的马祖列岛和大小金门等岛屿。张爱萍率领工作组经过反复研究和实地勘察,将成熟的方案呈送给司令员陈毅。
    陈毅将这一“从北往南打”的方案报告了毛泽东主席。
    毛泽东批示说:“朝鲜停战前,不要进行,停战以后再说。”
    朝鲜停战后,毛泽东又一次在中南海的高级别会议上说:“形势变了,准备打大陈,先解决浙江沿海岛屿,估计美帝不会有大的干涉。你们就准备吧!”
    中国大陆解放后,国民党军残余部队退据东南沿海部分岛屿,他们在这些据守的岛屿上,经过几年经营,已构成防御体系,其防务由“大陈防卫区司令部”组织实施,刘廉一任总指挥。守军主要是美械装备的第46师和6个突击大队,还有10余艘海军舰艇,总兵力达2万余人。
    据守在一江山岛的为“一江山地区司令部”,下辖突击第4大队、第2大队第4中队和1个炮兵中队共1100余人。守军以岛上几个高地为核心,设置三道阵地和四层火力网,构筑明碉、暗堡154个,平均每百米正面配2门火炮和2挺机枪,前沿各阵地密布铁丝网和地雷,形成了坚固的环形防御。
    华东军区鉴于国民党军在浙东沿海岛屿的指挥中心和防御核心是大陈岛,一江山岛是大陈岛的门户和前哨据点,如果先攻占一江山岛,必能击中要害,沉重打击和震撼大陈岛守军,因此决定先攻占一江山岛,再取大陈岛,然后相机攻取其他岛屿。
    中央军委7月11日批准了华东军区的作战方案,并指示以海、空军轰炸大陈岛,以陆军攻占一江山岛,解放浙东沿海全部岛屿。7月下旬,华东军区确定参战部队为陆军第20军第60师1个团又1个营、地面炮兵1个多团、高射炮兵1个多团、火箭炮兵2个营,海军舰艇137艘,海军航空兵和空军航空兵共12个大队184架飞机。
    8月,中央军委批准同意成立浙东前线指挥部,直接归军委指挥。任命张爱萍为“前指”司令员兼政委。但这个指挥部放在那里合适呢?张爱萍反复思考,这个指挥部一定要保密性很强,而且离作战目标又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把指挥部设在宁波的天主教堂的大院里,他为什么要设在宁波天主教堂呢?为了考证这个史实,笔者前些时间曾多次采访当年在前指作战的多名作战参谋,走访了市、区两级民宗局和教堂主教,才知道那是因为张爱萍太了解宁波了,他是宁波女婿,他曾让人了解过这座教堂。它是在鄞江、姚江二水汇合在宁波城东门口并与甬江相通的地方,在三江汇合的丫口上,这里露出一片犁铧形状的绿洲,绿洲尖上,矗立着一座天主教堂。教堂顶上耸立的哥德式钟楼,像峥嵘的头角,刺入了苍穹。高大的花岗石围墙将偌大一座教堂围裹起来。围墙紧贴在石砌的江堤之上,江堤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座拱桥横跨两岸。两岸杨柳依依,吹拂着碧波荡漾的江水。 宁波解放后,这座教堂的神职人员星散四方,教堂房产被人民政府接管。宽敞整洁的房舍变成了一个空旷无人的大石窟。张爱萍来到宁波后,喜爱这地方的清静宁谧,看上了大石窟的安全保密,便从公安部门将大教堂暂借过来,安上了他的前线指挥部机关。这教堂的空房特多,他索性让海军、空军指挥机构的核心部门一起搬了进来,“住在一块,热热闹闹,办事方便,目标也小些。”就这样,一个新型的三军联合作战指挥机关建立了。

    二、他在这里指挥着参战的三军将士,进行了作战研讨和艰难困苦的演练

    三军联合作战指挥机关一经安顿就绪,张爱萍便在陆、海、空、后勤首脑面前摆下了一盘“战役组织准备工作”的大棋,棋枰上赫赫然摆着:建立指挥中心;加强对敌侦察;组织三军演练;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筹集登陆船只、器材;拟制协同计划;进行战场准备;深入政治动员,共八个大项目,下面包括成千个小项目。这个多方面、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像个结构精密严整的钟表盘,驱动着联合作战指挥部的整部机器,不舍昼夜地运转、运转……
    前指下设空军指挥所、海军指挥所、登陆指挥所,还成立了三军联合后方勤务部和政治工作组。领导机构组成后,即组织各参战部队加紧进行各项作战准备工作,包括动员教育,侦察敌情,拟制三军协同登陆作战计划,进行军种分训和三军合练,扩建机场,抢修舰艇,调集物资器材,组织通信、气象、测量等各项保障。
    张爱萍在宁波重点抓了两件事,一是立即召开陆海空三军领导出席的作战讨论会。当时华东军区苏联首席顾问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卢辉在描写这次会议时写到:张爱萍先请苏联顾问讲话,让他提方案,作指导。苏联顾问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诺曼底登陆战”和“西西里岛登陆战”的经验,以及“苏军战斗条令”等,而对一江山岛,对我军的具体情况却很少谈及。
    与会的华东海军司令员陶勇(陶勇是华东海军第二任司令)和空军副司令员聂凤智及20军副军长黄朝天等都是驰骋沙场几十年的宿将,谁不韬略在胸!当然提起意见来也是不饶人的。当年在黄桥之战勇猛杀敌的陶勇说:“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大规模登陆战的经验用到攻占一江山岛之役,是行不通的。”
    陶勇的话深深刺激着这位顾问先生,顾问发火了,几次要求主持会议的张爱萍将军出来说话。然而,张将军想:战争指导规律的真谛是主观指导要与客观实际符合,大家所提意见正是从实际出发的,因此,他没有理睬顾问的话语。
    这位顾问先生一气之下竟夹起文件包退出全会场。这时,张爱萍把手一挥,笑了笑说:“走了也好,让我们自己来决定自己的事情吧。”又说:“顾问是我们请来的客人,我们要尊重他。他对现代化作战是有经验的。但是,我们的仗是特定条件下打的,不能脱离我们现有条件来研究现代化作战。我们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作战之路。”
    在讨论登陆发起的时间问题时,华东海军温台巡防区副司令员,当年首战滩浒山的陈雪江,根据海军首次联合作战实际,主张白天登陆。但有许多人反对,尤其是听了苏联顾问发言后,认为诺曼底成功登陆战经验,登陆时必须选在夜间,夜间航渡拂晓登陆,这是最理想的,而白天登陆肯定是失败。
    然而张爱萍的思路从不受“本本”和经验的束缚,他看到大家这样热烈的讨论,打心眼里高兴,不过实际情况,却是这样的:一、一江山岛悬崖陡壁,具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夜间不易攀登攻击,二、我渡海装载工具是各方拼凑来的,征用的船只性能不一,夜间不便于组织协调;三、经过海空军近10个月的英勇作战,我们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战区的海空军优势,国民党军舰飞机不敢轻易窜扰大陈以北海域。这就为我们白天发起进攻提供了胜利的保障。于是,他明确表示同意白天登陆。并且对为什么要先打一江山作了科学的分析。他说:“首先攻打一江山岛是从这个大门打进去,必能慑于我军威势,不战自弃,向台湾龟缩,从而一举解决整个浙江沿海敌占岛屿问题,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张爱萍的这一科学分析,在最后的时间中得到了正确的验证。
    在这次会上,张爱萍还对作战指挥作了布置:空军由聂凤智指挥。海军由彭德清、马冠三指挥。登陆作战由黄朝天指挥。林维先任“联指”司令员,王德为参谋长。
    第二件事是率领参战三军将士在杭州湾、柴桥海域进行了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演练。张爱萍一面组织部队演练,一面有意识地让部队对上、下大陈,一江山岛进行轰炸和炮击,同时也对披山、渔山岛进行轰炸炮击,以麻痹敌人。
    在演习中,华东海军所有参战兵力,除海军航空兵5个团外,其余都是张爱萍组建起来的部队;护卫舰4艘,炮舰2艘,鱼雷艇24艘,火箭炮船6艘,各型登陆舰艇、运输船140余艘,总人数3700余人。这是海军组建以来兵力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作战。
    张爱萍为这次海战运筹帷幄。白天,他一会儿出现在朔风凛冽的海滩上,一会儿出现在颠簸的炮舰上,有时出现于泥泞的交通壕里,有时又出现于临时帐篷里。。。。。。。一次又一次地找指挥员们研究,找战士们谈话,到班排开座谈会,了解情况。晚上,他经常夜不能寝,考虑着作战中的每一个细节,比如海军能不能把部队送到滩头登陆,上了岸怎么办,在海上遇到敌人又怎么办?空军的飞机能不能准确地轰炸到岛上,会不会炸掉自己舰船,我们的火炮会不会打到自己的飞机?还有气象问题等等。晓月西垂了,人们还能常看到他的身影在指挥部大楼里移来移去。
    他经常是开完座谈会,就匆匆赶到演习指挥所。
    到了演习场地,由于当时是冬天,张司令员经常对全体演练官兵说:“同志们,天气很冷,大家要注意安全,现在演习开始吧!”顿时,三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紧接着是一阵迅雷般的隆隆炮声,炮弹带着“口哨”落到假设的“敌”岛。航空兵按协同计划进入预定空域,对“敌”纵深集团工事进行轰炸扫射,压制“敌人”。满载登陆部队的舰艇摆弄战斗队形,在炮兵、海军舰队和空军轰炸机的火力支援下,向“敌”前沿滩头阵地冲击……
    张爱萍看到如此壮烈的场面和指战员英勇冲杀的情景对其他指挥员说:“看,我们的战士多可爱!有这样的战士,什么样的敌人不能打败,什么样的困难能阻挡我们前进!”
    1955年1月13日,浙东“前指”向总参谋部、华东军区报告:“进攻一江山岛的各项准备工作已接近完成,征集船只大部队到齐,栎新机场扩建工程已告竣工,战勤物资均已齐备,登陆部队组织整顿、编队航行和步兵的登陆突破,纵深战斗及海、空、炮之间的协同动作,经连日多次演习均有显著进步,部队政治情绪的波动已消除,斗志昂扬。战前准备工作虽尚有某些缺点,但已达到能够实施登陆作战的程度。”

    三、他不仅面临着一场我军从末有过的三军联合作战的考验,还承载着一种比战争还严厉的精神磨练

    在宁波,张爱萍所指挥的作战准备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然而,作战是否顺利实施?在这里,他却经历了一波三折的战争与政治的考验。
    第一波曲折是作战方案。当时由陈毅主持的华东军区常委进行研究后上报中央军委,朱德、周恩来、毛泽东批准了这个建议。但是彭德怀表达了不同看法。他在华东军区报告上批示:进攻上下大陈岛,美海空军也可能参加,为慎重计,须在朝鲜停战后举行为宜,请主席考虑批示。7月27日,毛泽东批示:同意你的意见。在朝战结束前不要进行对浙江上下大陈岛的作战。朝战结束后何时进行此项作战,也须慎重考虑。作战方案就这样搁浅了。
    第二波曲折是进攻金门失利后,美国阻止大陆武力攻占台湾。《大陈列岛登陆作战方案》又一次摆在毛泽东的桌子上。1954年8月13日中央军委下令了,但华东军区在讨论先攻上下大陈或先攻一江山岛或先攻披山岛,意见不一。最后拿到军委上去,彭德怀批准了张爱萍的方案,先攻打一江山岛。10月31日,张爱萍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也就是说,浙东前指的司令员兼政委是由一名总部领导担任,可见这场战役作战指挥层次之高。然而,正当张爱萍胸有成竹,准备上阵的时候,12月11日,毛泽东批示:彭德怀、粟裕同志:因美军正在浙东海面作大演习,攻击一江山时机目前是否适宜,请加考虑。当日,华东军区电告:
    不必太急于攻占一江山,可延至1955年1月,也可不必选择一江山为目标。
    这个变化太大了。可延至明年一月,就是说,具体时间还不定;也可不选一江山,连作战目标也要变?搞的什么名堂?不打一江山,打哪儿?就在这前一天,也就是12月10日,华东军区前指已向参战部队下达了战斗命令,由张爱萍、聂凤智、林维先签发。箭在弦上了,怎么办?怎么和部队讲?
    张震在他的回忆录中披露:作战方案已经毛主席批准,战斗即将发起之际,华东军区的一个领导同志向总参报告,兵力不够,时间仓促。陈赓将意见报告给毛泽东,毛泽东表示了如上意见。何以这样犹豫再三?大战待即,举棋不定,乃兵家大忌。针对军委12月11日电报,张爱萍经再三斟酌,发了一份陈自己意见同时又给军委留有余地的电报。
    从这份电报看,张爱萍坚持“仍以攻取一江山为宜”,这是他的决心!大概都是从战争中走过来的,5天后,也就是12月21日,彭德怀报请毛泽东,以军委名议复电华东军区:“关于发动攻击一江山岛登陆作战时间问题,应积极准备,只要准备好了,确有把握就发起进攻。”总部算是同意了。这回终可以算是尘埃落地了吧?
    然而当新年的钟声把人们带进了1955年1月,张爱萍遇到的第三波曲折如同严寒的大陈海域来了。张爱萍欲战之心不死,他和大家每天都在宁波听聂凤智的气象站汇报情况。“前指”对空军气象站的专家们开出的条件是:寻找风力不大于5级,浪高不大于4级,能风度、度云量和云高,均要适于炮兵、舰艇和航空执行战斗任务的天气。要快,要更准!但气象站的回答是:浙东沿海的冬季,几乎没有符合上述条件的好天气!
    张爱萍说:“几乎没有,不等于绝对没有。再给我找!”许多重大的事情,成功与否,取决于自信;取决于在几乎没有中找到“有”。同世界战争史上的所有指挥渡海登陆作战的将军们一样,等待好天气,是他们唯一的、至高无上的企盼。
    上天不负苦心人。
    1955年1月6日,张爱萍、王德报总参谋部:
    气象测量结论:17、18、19日风、浪、潮汐适宜海军作战(18日最好、19日后可能开始转坏)。为此,于17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
    登陆部队于17日拂晓前进入石浦港待机。由于16日夜仍有五级以上风浪,随伴火炮舰艇于17日黄昏时到达石浦港。
    18日拂晓前,登陆部队到达头门山、高岛、蒋儿岱进攻出发阵地。如18日天气变坏,则在石浦待机。
    张爱萍于17日晨自现地出发,当日夜间到达头门山前进指挥所。海前指马(指马冠山)亦于17日夜到达。特报。
    明确简捷的作战报告,铁一样冰冷的字句,但每一个当过兵的人,都能感受到里面燃烧的激情。从浙东前指成立算起,张爱萍已经苦心准备了四五个月;从争夺制空权、制海权的斗争算起,他已经准备了将近一年;从任华东军区参谋长算起,已经准备了整整三年了。现在,这场战争终于不再是军用地图上的红蓝标示线了,也不再是毛泽东、彭德怀办公桌上的往来公文了,即将到来的,将是火与血的洗礼。
    张爱萍总指挥对登陆部队陆军第60师参谋长王坤说:“你先去,到达头门山之后,迅速沟通联络,一旦中央军委最后批准部队行动,我向你发出‘东风’两个字。明白?”王说:“明白!首长。这是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不对,是万事俱备,不要东风!张爱萍纠正说……”
    周瑜火攻曹操船队,要得是强劲的东风。但登陆部队期待的是风平浪静的大海。
    1月17日晨曦,张爱萍和参谋长王德率前指陆海空三名参谋,从宁波出发。他们将经奉化、临海到海门,再从海门渡海抵头门山前沿指挥所。一路上,他不时地将手伸出窗外,试试风力的大小。“风,怎么还不停啊?”
    上午10时,车进入临海公路段。正前方,横着一排军人,这是在搞什么名堂?一名军官上前敬礼:报告首长,军区来电话,请您立即到军分区接通和上级的联系。那时我军的通信还是相当落后的。军区电话到时,张爱萍等人正在从宁波指挥部向前沿指挥挺进。军区只好通知沿途各单位,见到“前指”车辆立即拦截下来。
    华东军区转来总参谋部的紧急通知:“立即停止作战行动!”
    并正式批复:“爱萍、王德二同志并华东军区:1月16日电悉。我们认为1月18日攻击一江山为时过早,必须继续充分准备,在气象良好的条件下,确有把握才能发起攻击。可推迟至2、3月份。”
    张爱萍看后,脸色阴沉,说了句:“莫名其妙!”他和王德嘀咕了一下,然后说:“给我要陈赓!”
    张爱萍同陈赓是老相识。电话要通,陈赓就哈哈大笑,我就知道你这个家伙会给我打电话!“我可不想笑,这让人不能接受!张爱萍讲了三条:一是,部队已经全部进入待机地域,气可鼓而不可泄;即使撤出来,整个作战企图和我们设计的这套打法都将暴露无遗,使敌人警觉,给今后重新组织将造成极大的困难;二是,新的义务兵役法刚刚颁布,参战老兵,大多经过入朝作战、解放战争,又经过长时间的三军协同作战训练,兵员素质很高,如推迟,都复员回家,以后重新训练新兵,不知要花多大力气;三是,18日气象预报天气良好,当面敌情无变化,战区无美机、美舰干扰,从种种迹象来看,敌人尚未发觉我作战意图。天时、地利、人和,失之而不再来。”
    “陈赓在电话里问,那你有绝对把握吗?”
    张爱萍说,绝对二字怎么讲?我从来不用绝对二字。陈赓说,他要向粟总长报告。张爱萍说,你要知道,明天我就要开始行动了!
    就在等待总参回话的时候,参谋方宗岳将华东军区某领导的命令抄件递上来:“把部队撤回,停止攻击一江山岛作战计划”。
    张爱萍看了一眼,手一挥,说了两个字“出发!”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就在其他人都主张大打时,张爱萍力排众议,坚持初战只打把握更大的一江山岛,军委肯定了这个方案。但在行动的关头,怎么上面反而倒都认为这是一场没有把握的仗呢?从总参谋部表态的暧昧上,看得出,他们对这一仗是持有怀疑的。难道真的做错了什么吗?
    北京,中南海。
    陈赓迅速向总参谋长粟裕汇报。粟裕遂要陈赓速报彭德怀。此时的彭德怀正在中南海参加政治局会议,在得到报告的同时,即打断会议,向毛泽东一报告前方指挥员的判断和决心。毛泽东没有马上表态,当即征询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的意见,然后对彭德怀说:授权你来下这个决心吧!
    总参的否定意见是经报彭德怀同意的,可见彭老总对打这一仗也有所犹豫。但是,他当即表态“相信前线指挥员”,他说:我们都是打过仗的,按爱萍的意见办,战斗照原计划进行!
    作战处长石一宸立即以最快的速度报告了张爱萍总指挥。当时,许世友副司令员正在作战室,他听说军委已批准了,大声说:“坚决支持张参谋长的意见,不要再干扰张参谋长的行动。”他的话很简单,但很有力,表达了他的态度。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不再述说,一江山岛解放了!
    然而,战斗胜利,凯旋归营,应好好庆祝,可张爱萍又一次受到人生的屈意。那就是有人对他这次作战的评价问题,这时他已经不在宁波了。
    但毛泽东说:“一江山岛登陆作战,打得很好!我军首次联合作战是成功的。”。
    事物的发展诚如张爱萍事先预见:一江山这一仗打好了,必然会引起连锁反应。果然,一江山岛刚解放,渔山列岛和披山岛上的守敌迅即撤出大陈本岛。2月5日,美国政府下令第七舰队从大陈岛撤走。8日至10日,大陈本岛及南北麂山岛守敌全部撤逃。至此,浙江全境解放。

(原载2009年5月27日《宁波日报》)

 
----------------------------------------------
    本信息已访问:13266
----------------------------------------------
版权所有:中国宁波史志网        
主办单位:中共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    
                    宁波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